醫師專欄
認識髖關節發育不良
 
 


敬愛的許醫師:您好!

  我之前帶孩子去打預防針時,醫師說他疑似有髖關節發育異常的情況,需要轉診去做進一步的檢查。 
 
  我的小孩才出生滿二個月,根本沒有走過路,而且換完尿布後都是包得緊緊直直的。怎麼會有髖關節的問題呢?

  就在我很疑惑的幾天裡,有朋友說他家附近有個長短腳的小孩,就是因為腳部異狀,但是爸媽沒有在意,以為小孩長大就會正常,因此延誤了就醫。朋友說那個小孩好像就是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

朋友說得好嚴重,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了,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呢?真的會影響腳部成長或未來的走路嗎?

謝謝許醫師!

  忠實的讀者 敬上
 


 
 
  髖關節發育的狀況從嬰幼兒出生後便為兒科醫師所重視,所以在新生寶寶來做健康檢查或打預防針的時候,都會為新生寶寶做身體檢查,摸摸他們的大腿骨,動動他們的髖關節,為的就是要找出是否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

壹、何謂「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是股骨頭和髖臼的結合,股骨頭是圓形的樣貌就像一顆球,恥骨旁有一個就像一個碗一樣的髖臼,髖關節就像球嵌進一凹形碗內,每個人的大腿依賴著這種特殊的構造,使髖關節具有先天的穩定性,可以屈曲、伸展或旋轉等。然而髖關節並非出生時已經發育完全,而是在出生之後還繼續發育中。
 

髖關節發育不良,過去叫做「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代表最嚴重的髖關節完全脫出,目前認為除了最嚴重的脫臼之外,還包括髖臼骨發育不良,致關節不穩定或半脫位等較輕微的症狀;再則,以前認為它是先天性的疾病,出生就存在的問題,現在則認為是一種發展性的疾病,意思是說並非只在出生時發生,而是在新生兒發展的階段都可能造成髖關節的發育不良。
     
因此「先天性髖關節脫臼」這名稱並不能表示這個疾病的全貌與狀況,只能代表這個疾病最嚴重的狀況,所以現在已把「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改稱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
     
因為所有新生兒發展的階段都可能造成髖關節的發育不良,表示有些病人並不是在出生時就能診斷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出生之後還是有可能才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所以必須要持續追蹤檢查才知道,同時嚴重的程度不同,有些病童不是髖關節脫臼的最嚴重狀態,可以是從輕微到半脫臼或發育不良的程度。

貳、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流行病學與危險因子

「髖關節發育不良」不單指髖關節脫臼的狀況,可能是髖關節不穩定、半脫位或是完全脫位,也就是髖關節發育過程中的一系列病變,導致結構不穩定而影響正常髖關節的發育。

然而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到底有多高呢?

根據臨床的研究統計,典型最嚴重的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點五,若以台灣每年新生兒約二十萬人來估算,每年約有300個罹患髖關節脫臼的新生兒,但是若再加上髖關節不穩定或半脫位等發育不良之情形,發生率可達百分之一,換句話說有一、二千個新生兒會有這方面的問題。若是這些問題不及早發現與診治,會導致孩童成長之後的諸多發育上的嚴重問題。

髖關節發育不良通常是因為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長時間屈著身體或胎位不正所導致的(多為臀位產),而基因與荷爾蒙可能也有關;另外女寶寶的發生機率是男寶寶的4至6倍。

那麼有哪些狀況是應該注意的高危險因子呢? 包括:

一、家中曾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病史的嬰兒。
二、懷孕期間母親子宮內羊水過少的嬰兒,胎兒活動的空間受限。
三、胎位不正,尤其臀位產的嬰兒。
四、新生兒出生後有斜頸症、螃蟹腳、或前足內翻等異常現象者。
五、出生體重超過4000克的新生兒。
六、雙胞胎的嬰兒。
七、有先天畸形足的嬰兒。

基本上有這些高危險因子的新生兒,家長要注意,其實醫師也會特別留意的。為什麼要特別注意「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呢?因為如果沒有發現,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延遲才處理上也比較麻煩。

參、髖關節發育不良未處理的嚴重性

大多數早期確診經過治療後,髖關節的發育都能回復正常。但是如果髖關節發育不良沒發現沒治療,長期以後可能會導致以下的的狀況。包括:

一、變成長短腿。
二、如果是單側髖關節發育不良,單側肌肉無法正常使力,走路會跛腳。下肢因不太能使力的關係,也會逐漸萎縮。另外,骨盤會向短側傾斜,導致續發性的脊椎側彎。
三、如果是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站立時臀部會翹起,腹部往前凸挺,上身與下身的比例不對稱,下肢顯得較短,人也會變矮。
四、因為下肢長期受力不正常,運動後容易酸痛,容易發生早期關節炎,嚴重者甚至可能年紀輕輕就需置換人工髖關節。 明白地說,髖關節發育不良這問題沒發現且沒治療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肆、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診斷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話更適用於罹患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兒童身上。愈早發現,愈能治療,疏忽了早期的篩檢,之後要花更多時間做侵入性治療。

臨床上會透過下列方式來檢查診斷:

一、徒手檢查
新生兒在出生數個月大前來打預防針做身體檢查時,醫師都會輕柔轉動檢查新生兒的大腿骨,確認髖關節的穩定度,測試髖關節是否有脫臼狀況。

二、影像學檢查 目前針對有懷疑或有危險因子的新生兒可進行超音波檢測,透過超音波可偵側出髖臼發育的程度,判斷它的深度是否足夠牢固可以套住股骨頭而不會脫臼。不過超音波的穿透力會受到骨骼的限制,需要在骨骼發育尚未完全之前進行,因此必須在新生兒出生後滿三個月以前進行。超過七個月大的嬰兒骨骼發育已近完成,則必須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或照X光等機器才能準確檢測。

由於髖關節位於深厚的大臀肌肉層內,不易檢查,再則臨床研究發現大部份的髖關節在出生時尚未脫臼,是日後因發育不良逐漸變成脫臼,如在檢查當下還沒明顯脫臼,常常很難及早發現。

其實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自己注意及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徵兆:
1. 平日為小朋友換尿布時,看看兩隻大腿外展的角度是否一樣,有問題的一邊外展的角度會較小。
2. 寶寶的兩腿平放時,兩隻腳的長短或高低不一樣。
3. 髖關節活動時,可聽到聲響或有嘎答的感覺,理論上髖關節轉動是沒有聲音的。
4. 臀部大小不一樣。
5. 大腿或臀部內側的皮膚紋路不一樣。
6. 開始學走路時喜歡一腳踮腳尖、走路時有任何跛腳或異狀的感覺。

如果發現上述這些情況,並非是說寶寶一定有問題,為的是提醒媽媽在為寶寶換尿布、或者洗滌時,可以仔細觀察,這外部的變化可以看作是一種徵兆,下次看診時可以特別提醒醫師這個觀察到的現象。

這種「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症,臨床上已證實這病症除了少數為先天性外,大部分是漸進式的,所以寶寶出生後的照顧很重要,在這裡要特別強調:對於襁褓中的新生兒,在使用包巾時不要束縛過緊,尤其不可以把嬰兒的雙腿拉直然後再整個緊緊包袱他,這種過度束縛的照護,反而讓嬰兒的髖關節不能在原位、沒有活動空間而易脫出髖臼了。

伍、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

如果確診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治療方面,「愈早發現、愈早治癒、愈少痛苦」仍是最適用的準則。

如果能在出生六個月前診斷,可以使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穿髖關節脫臼軟吊帶來做矯正。此種吊帶可使髖關節固定在一個正常的位置,隨著骨骼肌肉的成長,讓發育不全的髖關節不會再移位。一般穿吊帶的時間約三至六個月,基本上每天24小時穿戴,視發展穩定再減少每天用吊帶的需求。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配合X光追蹤檢查,當嬰兒長到一至二歲時,可達九成的穩定,之後就會痊癒正常了。

萬一超過六個月以上才發現,幼兒本身已經很會動了,這時就不能只用吊帶,為了讓髖關節在正常位置成長,需要打石膏固定。由於寶寶成長快速,平均六星期後必須要再置換更合身的石膏。石膏拆掉了,還需要用開腿支架輔助固定三至六個月,讓股骨頭在一定位置上,不再向外移出。

至於如果發現的更晚,幼兒成長得更大,超過一歲以上,髖關節可能已經整個變形,這時需要開刀將髖關節旁的組織清除,甚至還需要削骨,讓它復位,重新成長,這情況下的治療,有可能對幼兒留有後遺症,不僅家長傷痛不捨,相對花費和風險也較大。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臨床上可以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實際的治療方式與療程,要看個案發現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程度究竟如何,沒有一定的步驟處理,不變的原則是「愈早發現、愈早治癒、愈少痛苦」,所以這種疾病要盡可能在早期發現。否則愈晚發現,連走路學習都會延遲了。

 
 
 
 



作者資歷

許振東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溼科研究員
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惠心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亞南
一個生長在台灣,罹癌後依然微笑,依著自己信念生活的女子,
喜歡工作,喜歡寫作,也喜歡旅遊。經營了很多文字和畫作,出版過的散文集有:《尋訪大陸美麗山水》、《閑閑走走──台灣小旅行》、《拾穗人生》、《人間有愛》、《和自己相遇》、《荷風清恬》、《猶有溫婉》、《靜對滿天星》等。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少年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散文獎、全國文學報導文學獎、梁實秋文學創作獎等國內多項重要文學獎項。
2020-08-30 22:14:26
惠心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生 許振東 醫師 口述
Copyright 2020©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7號|Website Design & Hosted By Lyons Digital Technology.